產品中心
詳細內容
5月4日,商務部的 “消費促進月”活動落下帷幕,這個被看做是家電下鄉接力棒信號的政策并沒有起到激活市場的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采訪多位業內人士發現,在新的補貼政策出臺預期落空后,行業對政策的訴求降低。不僅如此,一線企業憑借自己品牌、渠道和研發優勢,反而更傾向于“市場競爭”,而不是更多的政策扶持。
“消費促進月”家電業受益不大
上周末,商務部為期一個月的“消費促進月”活動結束,目前關于該活動的各類信息還在統計當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成都幾家大型家電賣場后發現,作為該活動的促進行業之一,“消費促進月”政策對家電銷售終端的滲透性并不強。不少賣場表示,開展此活動需要先上報申請,而且主要在企業層面進行促銷。
從家電企業反映的情況看,也許并不這么悲觀。合肥三洋某銷售經理表示,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消費促進月”活動,高端產品銷量提升,但整體作用并不是很大。
國金證券分析師王曉瑩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商務部的這項活動只是在商家層面展開,沒有涉及國家的財政補貼,對消費的刺激效果不是很明顯,企業的銷售依然延續了之前的下降趨勢。她同時表示,該活動不能看做是政府對“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的接力。
業內看淡行業刺激新政
4月19日財政部下發文件通知,家電以舊換新系統將于6月20日24時整關閉,這一文件破滅了市場對政策延續的預期。
據了解,自2007年開始執行的家電下鄉政策逐步退出之時,市場抱有兩種預期,一是該政策延期,二是替代政策“接力”。有消息稱,相關部門正在研討的消費刺激政策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信貸消費,另一個則是補貼節能環保商品。
4月推出“信貸消費”的預期并未實現,取而代之的是商務部推出的“消費促進月”活動。一位分析師表示,后續可能還會有其他以月為單位的消費活動出臺。但可以看出,業內對新政的出臺期望逐步淡化,“消費促進月”活動顯示了政策面的疲軟。
西南證券分析師李輝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和家電下鄉的普及性政策形成對比,未來政府可能會出臺精細化政策,重點推動高端產品尤其是環保類家電的發展。家電行業也逐步向高端化方向發展,調整結構是現今家電企業的重頭戲。
反觀現在的家電行業,一線品牌諸如海爾、海信、美的等具有較強的實力,對政府新的扶持政策的出臺并不是特別的渴望,反而更希望可以在市場化的環境下加強競爭,成為行業引領者。
“市場競爭”成一線企業訴求
“和新的補貼政策出臺相比,企業更傾向于市場化競爭。”合肥三洋相關人士稱,一方面補貼政策對未來的市場空間產生一定的 “擠出效應”,加大行業的波動力度;另一方面,國家財政性的補貼政策實施期短,且缺乏傾向性,導致目前行業魚龍混雜,沒能真正達到補貼的目的。
的確如此。上市家電企業具有一定的行業地位和競爭優勢。李輝認為,我國一線品牌等知名企業有著較強的研發實力,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快,生產逐步面向高端產品,市場上的絕對寡頭越來越明顯。重點企業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強。
從2007年12月1日家電下鄉政策鋪開,到2011年11月30日補貼結束,全國累計銷售各類下鄉家電2億臺,銷售額4576億元,重點企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如青島海爾(600690,收盤價11.99元)、海信電器(600060,收盤價17.70元)2009~2011年的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8.38%和13.05%。
然而,這些企業得到的不僅僅是銷量的猛增和業績的快速增長,還有渠道的擴展、下沉以及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在“以舊換新”和“家電下鄉”實施期間,一線品牌趁勢將自身的渠道做得更細更精更沉,特別是對三四線城市的布局,基本已經覆蓋,競爭能力越來越強。因此,這些企業更渴望得到市場化的競爭。
四川長虹新聞部部長劉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在國家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實施市場化競爭有助于企業降低成本,實現集約化生產,促進市場健康發展。與補貼政策相比,他們期望政府出臺引導性政策,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淘汰小企業,凈化市場環境。
王曉瑩表示,未來行業環境有利于龍頭企業發展,其在品牌、渠道和研發能力上具有優勢。一線產品具有良好的口碑,渠道建設也日益完善,同時龍頭企業的研發能力是其他企業不可比擬的,未來的行業競爭會逐漸傾向于高端產品的競爭。
(信息來源:中國家電網,編輯:石瑩瑩)